當大多數人想到「功能安全」(Functional Safety),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通常是硬體冗餘,例如:

  • 汽車裡的雙煞車控制器
  • 醫院裡的備援呼吸器
  • 航太系統中的三重備援飛控電腦


這些東西很直覺,因為看得到。但經常被忽略的,是那層「看不見的」軟體工具鏈。

如果你的編譯器悄悄錯編了一行程式碼,或某個編譯旗標(build flag)意外改變了最佳化行為,那麼不管你系統裡加了多少冗餘設計,都沒有用。

你的系統可能因為編譯器而不安全——而你發現時,可能為時已晚。

這也是為什麼像 ISO 26262、IEC 62304 和 IEC 61508 這些標準,都明確要求「對工具的信任程度」(confidence in tools)。對我們這些嵌入式工程師來說,這其實就是「工具鏈驗證」(toolchain validation)。

但問題在這裡:工具鏈驗證聽起來簡單,真正做起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。

原本看似「只要檢查一下編譯器」的事,最後往往變成耗上好幾個月的測試、文件撰寫,還要在每次工具更新後重新驗證。

多年的經驗裡,我見過太多團隊低估這件事的複雜程度。

這篇指南的目的,就是幫你避開這個陷阱。

接下來我們會看看團隊常犯的錯誤、DIY 驗證的現實狀況,以及為什麼對多數組織來說,購買「預先認證的工具鏈」會是更明智的選擇。

表面上看,工具鏈驗證似乎很簡單:跑幾個測試、交給稽核員看結果,然後就結束了。對吧?

其實沒那麼單純。

安全標準把軟體工具視為「系統性錯誤」的潛在來源。

硬體故障是隨機的,可以靠冗餘設計來補救。

但系統性錯誤呢?例如編譯器在最佳化時,誤刪了一個關鍵的安全檢查?

這種錯誤可能潛伏多年而不被發現,默默削弱你的安全證明。

驗證的重點不在於「現在能不能跑」,而在於「能不能證明它在我們的使用條件下,每次都能可靠地運作」。這代表你必須:

  • 證明該工具在類似使用情境下有穩定的實績;
  • 執行足夠廣泛且相關的測試案例,以建立信心;
  • 產出稽核員能從需求一路追溯的文件;
  • 每當工具鏈有變更時(哪怕只是修補版),都要重跑整個驗證流程。

聽起來很繁重,因為它確實如此。

那些以為這只是「打勾一下」的小事的團隊,通常最後都會被所需的流程、資源與嚴謹度嚇到。

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嵌入式團隊,在涉及功能安全時也可能失誤。

我在汽車、醫療、工業自動化等各領域都看過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。

錯誤一:低估成本與範圍

最典型的陷阱,就是把工具鏈驗證當作「附帶任務」。事實上,它應該被當作一個獨立專案來執行。

你需要「懂編譯器、安全標準與測試設計」的人才,而不只是應用工程師。

整個過程往往要花上好幾週甚至幾個月來跑測試、分析問題、寫文件。我看過不少團隊原本只排幾週的時程,結果幾個月後還在補。

錯誤二:以為認證一次就搞定

許多主管以為工具鏈只要驗證一次就能永久沿用。不幸的是,安全標準不是這樣運作的。

換了編譯器版本?調了最佳化旗標?更新了靜態分析工具?這些變更都可能導致部分或全部重新驗證。

只要工具鏈一變,你原本的驗證結果就失效了。

我見過專案只是中途升級了一次 GCC,就因此延期。

有些人會說:「那我們凍結工具鏈就好啦。」但這樣做其實是在自找麻煩,因為編譯器之所以更新,是為了修正錯誤與安全漏洞。

錯誤三:把驗證當成「只是跑測試」

買一套或自己寫一套大型測試工具看起來好像能解決問題,但安全標準要求的不只是測試,還包括可追溯性、風險分析與驗證證據。

問題不只是「編譯器有沒有通過測試」,而是更深一層:

  • 這些測試覆蓋了哪些需求?
  • 還有哪些殘餘風險?
  • 我們要如何降低這些風險?

這些就是稽核員會要求看到的文件。如果忽略這部分,後續的稽核必定問題重重。

錯誤四:管理層的盲點

從外部看,驗證只是預算表上的一行項目。但真正的成本不是金錢,而是工程時間。

每當你的核心工程師花時間在驗證上,就少了一週能投入產品開發或可靠度提升的時間。

這種隱性機會成本往往遠超過明面上的經費。忽視它的團隊,通常都太晚才發現。

當團隊了解整個範圍後,問題通常會變成:要自己建立驗證流程,還是直接購買預先認證的工具鏈?

兩種方式都可行,但取捨完全不同。

自己驗證(DIY)方案

優點:

  • 可完全掌控驗證範圍與方法。
  • 能依自家環境量身調整。
  • 不受限於廠商。

缺點:

  • 需要高度專業知識。
  • 非常耗費人力與時間,常常拖上數月。
  • 每次重大工具鏈更新都要重做驗證。

如果你的工具鏈組成特殊,或產品生命週期極長且幾乎不會更換工具,那 DIY 可能合理。但對多數團隊而言,它會成為長期的人力黑洞。

購買預認證工具方案

優點:

  • 驗證由供應商預先完成。
  • 提供完整認證套件、測試證據與稽核可追溯文件。
  • 讓工程師能專注在產品開發。

缺點:

  • 需支付授權費用。
  • 更新節奏取決於供應商。

這正是 IAR 的「預認證工具鏈」的價值所在。你不必花 6 到 12 個月自行驗證編譯器,只要使用他們提供的認證套件,其中已包含測試結果、流程文件及符合 ISO 26262、IEC 61508 與 IEC 62304 的安全文件。

換句話說,你能跳過漫長的文書作業,讓工程師把時間用在打造安全關鍵產品,而不是寫編譯器驗證報告。

投資報酬率的觀點

表面上,授權費看起來很高,但與隱藏成本相比:

  • 半年資深工程師的人力成本
  • 為測試活動投入的 QA 團隊
  • 撰寫安全文件的外部顧問費
  • 產品延後上市導致的損失

十次有九次,採購方案不只更快,反而更便宜、更安全。

法規遵循是強制的,但你可以選擇達成的方式。

選擇 DIY 或付費購買,不只是技術決策,而是策略決策。

在決定之前,你應該先問自己幾個問題:

  • 未來三到五年,我們會有多少功能安全專案?
  • 我們希望最優秀(也是工資貴高)的工程師在寫功能,還是在寫驗證報告?
  • 如果工具鏈變動導致我們延期一季,市場時機會怎樣?

把合規視為策略性決策的團隊,而非只是例行勾選項目,最終能更快出貨,並在「速度與可靠度缺一不可」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。

若你決定自行驗證,請避開以下幾個陷阱:

  • 一開始就省略文件:如果沒從初期就建立需求與追溯性,到稽核前你就得在壓力下補文件。
  • 忽略工具鏈更新:即使是「小更新」也可能讓舊的驗證失效。忽略這點的團隊,往往在稽核時吃虧。
  • 忽略供應鏈要求:稽核員要的不只是測試紀錄,他們會要求看到整個生命週期的流程、風險分析與充分的思考證據。

DIY 當然可行,但前提是你願意投入長期專案的資源與承諾。

功能安全不是選擇性項目,但你如何面對工具鏈驗證,會決定它是成為工程時數的黑洞,還是一個已被解決的問題。

自己做能完全掌控,但會消耗大量時間與資源;而購買預認證工具鏈(如 IAR 的安全認證編譯器,涵蓋 Arm、RISC-V、STM8,以及 Renesas RX、RL78、RH850 系列),能大幅減輕負擔,讓你更快推進、降低風險。

成功的團隊,不是把合規當成一種「稅」。

而是那些懂得作出明智選擇、減少無效投入,讓工程師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——打造值得世界信賴的系統。

本文由IAR提供 Jacob Beningo 撰文 查看原文

延伸閱讀⎟